首页>新闻动态 > 调研报告
河南许昌市社: 关于“三夏”农资供应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5-08-26
来源: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为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障“三夏”农资高质量供应,5月30日以来,由市社牵头,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调研组,对5个县(市、区)26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36处农资经营网点开展现场调研,掌握全市农资供应情况。

一、农资市场现状

(一)质量状况总体良好。通过现场调研,36家农资经营网点均证照齐全,合法经营,农资产品的质量标签标识完善,未发现假冒伪劣销售行为。经营户普遍表示会严格把控进货渠道,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以确保农资质量,特别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网点更加维护自身声誉,如建安区苏桥供销合作社农资服务部、鄢陵县望田农村经济合作社第一庄稼医院等,严控农资质量。农户质量安全意识有所提升,但仍需警惕流动商贩、“忽悠团”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农资供应总体充足。一是复合肥、尿素等主要品种货源渠道畅通,商户备货积极,有效满足“三夏”农资需求。但部分商户反映高性价比的常规复合肥、部分配方肥供应偏紧,高端新型肥料供应相对充裕。如在建安区五女店镇供销合作社庄稼医院了解到“三夏”复合肥和尿素销量800余吨,库存近90吨,有机肥和掺混肥销量80余吨,库存却有20余吨。二是夏播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主推品种备种充足,质量合格率较高,能满足大田生产需要。部分特色、小众品种或新审定品种供应量有限,如糯玉米、甜玉米、彩色玉米等特色小众品种价格较高,供应量较少。三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常规品种库存充裕。

(三)价格运行平稳。复合肥、尿素等主要品种价格较去年同期整体持平。农药价格相对稳定,部分常规品种价格微降,但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价格仍较高。种子价格基本稳定,优质优价特征明显,品牌种子价格高于普通种子,如豫单系列玉米种子比许昌兆丰种业生产的玉米种子每亩地价格高5元左右。

(四)农户购买趋于理性。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普遍提前制定采购计划,通过团购、直供等方式降低成本。小农户购买相对分散,随用随买比例较高,对价格敏感度强。

二、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1.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商户农药摆放不够标准,证照悬挂不够规范,部分农药存在临期现象,个别小经营网点台账记录不规范,没有严格执行“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制度,个别经营网点农药拌种操作间比较简陋,部分农药塑料包装物随意丢弃。二是联合执法检查问题。市社各级网点供应的农资占全市一半以上,但没有农资监管执法检查权,只能对系统农资进行调研指导;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对农资打假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市级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只对市区农资网点有农资监管执法权,县级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对辖区的农资网点进行监管执法。为防止乱检查,减轻基层负担,各级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开展农资打假工作需要有正式文件要求。在没有出台正式文件情况下,市社与市市场监管局和市农业农村局只能联合到各县(市、区)开展农资工作调研。

2.整改措施。针对发现的问题,一是现场要求经营商户按规定规范摆放农资,在显著位置悬挂证照,临期农药立即下架,规范台账记录,严格执行“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制度,农药拌种操作间按规范设置,农药塑料包装物按照规定收集处理,所发现问题均现场要求其整改到位。市社将组织县级社开展“回头看”行动,确保全市农资安全。二是在今后的“三夏”“三秋”农资打假工作中,市社将加强与市市场监管局和市农业农村局沟通,及时联合出台正式文件,与市县两级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执法检查。

(二)下步工作建议

1.强化农资储备。在化肥储备方面,一是加强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公司培育,通过整合系统内农资经营网点,成立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二是发展壮大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资公司,拓展业务经营,扩大生产规模,保障农资供应。三是通过加强与优质农资生产企业的合作,如河南省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史丹利、心连心等,建立稳定的货源渠道,按照农资市场的实际需求,足量储备农资产品;在种子供应上,针对许昌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引入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玉米、花生、大豆、小麦等优良品种。

2.强化农资供给。充分发挥基层社和356个农资网点的作用,将农资产品及时配送至乡镇、村庄,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让农民能够就近、便捷地购买到所需农资,节省时间和运输成本,为“三夏”及“三秋”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3.强化农资服务。依托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及庄稼医院,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加大新型绿色肥料的市场宣传应用,深入开展“农资+服务”“农资+土地托管”等综合服务,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生产解决方案,降低生产成本。

4.强化质量监督。市社和各县级社将不断加大对系统内农资网点的市场监管力度,联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环境,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种、放心药”。